• 思政課:上出“實踐味” 挑起“信仰擔”
    欄目:最新動態 發布時間:2019-01-28 10:16:11

    經典品讀情景式教學。 東北大學 供圖

    特區何以能立?特區經濟何能勇立潮頭?特區精神如何與時俱進?東北大學文法學院梁曉偉團隊在“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授課教師的指導下,赴深圳一周尋找答案。

    “在一周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深入走訪了5個城區,采訪了14位常住居民,最終形成了2萬多字的調研報告。我們發現原來思政課上的理論并沒有落伍,而是指導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利器?!绷簳詡F隊榮獲學校社會實踐優秀團隊、優秀報告多項殊榮。

    梁曉偉團隊只是東北大學百余支思政課實踐調研團隊的一個縮影。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東北大學為深入實施思政課教學質量年、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專項工作,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堅持實踐求真,設置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體悟真理的魅力、在學理中堅定信仰的力量,切實增強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課堂教學無縫對接社會需求

    從高樓林立的現代特區到揮汗如雨的田間地頭,從樸素的革命先賢故居到令人肅然起敬的烈士陵園……每年,東北大學師生離開校園,走向祖國各地,在紅色教育中傳承精神,在踏實勞動中增長才智,在服務社會中滋潤心靈。

    學校按照“全年布局、全員參與、全程指導”和“分段實施、分類立項、分層保障”的工作目標和推進原則,結合學校人才培養工作,面向全體本科學生設立“思想政治理論實踐”必修課。課程構建了涵蓋“暑期、日常、寒假、專項、海外”等多位一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體系,探索建立社會實踐與思想教育、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勤工助學、擇業就業、創新創業相結合的內容模塊,逐步實現在大學本科階段的全覆蓋,營造了“實踐育人和實踐成才”的濃郁氛圍。

    “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包括理論8學時和實踐24學時,共計32學時。理論學時主要是幫助學生從實踐理念、實踐方法、案例分析、實踐平臺等方面明確課程定位和操作方法。實踐學時則依托學校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的200余個思政課實踐基地,圍繞“理論之光·國情社情調研團”“銘記歷史·紅色足跡尋訪團”“聚焦時政·理論政策宣講團”“百園千企·創新創業考察團”“復興之路·振興研究實踐團”等九大事關黨和國家發展的主題,引導學生觀察社會、了解國情,回歸社區、回歸鄉土,體驗社會角色,堅定為祖國和人民矢志奮斗的信念,并針對具體社會問題提出對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要通過深入講解和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上不上實踐課不一樣、參不參加實踐不一樣、認不認真實踐不一樣’,讓學生在教學中有獲得、在評價中受肯定、在實踐中更自信?!睎|北大學“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授課教師任鵬說。

    近3年來,東北大學通過實踐育人,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有1600余支重點團隊、近20000名學生參與其中,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逐步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在實踐中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素質、文化素養,特別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武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引領學生“與信仰對話”

    思政課,關乎學生的精神世界,理應聚焦學生普遍關注且一時難以解開的思想“疙瘩”和理論“扣子”,為廣大青年學生排除“思想之憂”,解除“理論之難”。為此,每學期開課前,東北大學思政課教師會通過不記名問卷調查,以及學生代表座談會等形式,摸清學生的社會關注熱點、思想困惑難點和理論渴求重點。

    “思政課不能老師知道什么就講什么、老師會什么就講什么、老師想講什么就講什么?!瘪R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田鵬穎認為,“思政課教師備課必須從問題入手,按‘單’備‘菜’,有的放矢地備課、講授,讓老師圍著學生轉,才能起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p>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痹趩栴}導向教學基礎上,思政課教師進一步創新方式,用“問題鏈”教學啟迪學生的頭腦和心靈,取得了良好成效。

    思政課教師趙浚讓學生掃描二維碼進入藍墨云班課,用手機為大家發來一道題目“你希望的中國特色鄉村是什么樣子?”并打開了彈幕功能。課堂上100多名學生紛紛拿起手機暢所欲言?!敖煌ū憷?,農村也能通高鐵”“智慧鄉村,使農業向機械無人化發展”……

    “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怎么走呢?請大家履行職責也來建言獻策一番?!毙碌膯栴}又引發了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這些精心設計、連環拋出的“問題鏈”,是向學生們發出的最誠摯的邀請,請學生們一起來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模式徹底改變了學生對思政課“照本宣科”“滿堂灌”的傳統印象,實現了課堂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提質轉變。

    “學經典”吊起學生學習“胃口”

    如果說“問題鏈”吸引學生走進神奇的“思想迷宮”,那么經典品讀則牽引他們走進馬克思主義的原典世界,實現與真理的“對話”和“交心”。

    東北大學從2014年起,以本科生思政課為載體,構建“一主體雙結合三環節四保障”的教學體系,即以學生為一主體,教師參加與自主學習、課上導讀與課下精讀為雙結合,課堂教學嵌入、學生自主研讀、集體交流提升為三環節,管理制度化、課程體系規范化、教學模式多樣化、考核評價過程化為四保障,逐步建立起“個人品讀感悟報告+小組課堂演講+全校經典誦讀”的多樣化成果展示平臺,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經典文獻思想的洗禮,實現從“入耳入眼”到“入心入腦”的躍升,打造了東大特色品牌。

    “11篇經典文獻,每篇都是字字珠璣、發人深省,在10周的經典品讀課程中,小組每個人都認真感悟內涵。特別是在品讀黨的十九大報告之后,我們深深地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而驕傲,心中一直澎湃著‘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的聲音?!庇嬎銠C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胡芯暢在經典品讀課程總結中寫下自己的心聲。

    完備的教學體系確保品讀“自主”不“跑偏”,實現思政課教學“配方”先進、“工藝”精湛。2018年,學校經典品讀教學模式榮獲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經典”吊起了學生們的“胃口”,“學理論”自然也不再晦澀深奧。

    學校思政課堅持“學理優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各門課程的學術學理,轉化為各相關學科的思維方式,轉化為思政課教師的話語模式,讓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法落到地上、進入心中,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政課教學中,真正實現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問題與方法的統一、教師與學生的統一。

    “經典領航、問題導向、學理優先、實踐求真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新,有利于構建思政課的學術話語體系,把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習轉變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啟迪學生珍惜韶華、腳踏實地,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碧稆i穎說。